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續「東山咖啡(20111017)」一文(20111017)

寫完「東山咖啡(20111017)」一文後,
被學弟小哈問了個問題,
又花了點時間寫點回應,
貼在下面供參~


蛙蛙
20111017在台南家裏

====================================

小哈:
看完了,所以這是or東山的;不知道蛙蛙覺得台灣咖啡有無可能整合行銷?雲林古坑好像也有

蛙蛙:

整合行銷啊...那可能會演變成剝削問題,
實際上東山的咖啡業者也曾經評估過這種模式,
但最後無疾而終,
就在於整合...也就是你讓點我讓點,
讓到後來就很難玩了...
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
就是種咖啡的人不少,
但是不同園子的管理方式、用藥方式、海拔高度、摘豆時機等都不盡相同,
直接影響的就是品質不一致(同一園子的倒還可以),
這實在反應著台灣人的特性...
人人有一套、各自都說好...也就是沒有共同的SOP,
和國外那種幾座山包下來的大面積栽種方式完全不一樣。

話說回來,
便利商店賣那麼多咖啡,
有沒有用東山/台灣的豆子?
大都市裏的咖啡館,
有沒有用東山/台灣的豆子?
這兩個問題蛙蛙沒有辦法得到直接的答案,
但從下列的對話也許可以猜出幾分:

老闆:對不起,我接個電話。
蛙蛙:請便。
老闆:剛剛那個是市政府的主祕打來的,說要我再送2磅豆子過去。
蛙蛙:喔喔~
老闆:我這邊都有很多老客戶,什麼校長、老師、長官都有,一陣子就要幫他們寄豆子過去。等一下我也要炒一些等明天給主祕寄過去。
蛙蛙:喔喔~

這種散客零買的情形蛙蛙不知道比例為何,
但訪問了幾家咖啡店都是這種銷售模式,
在經營幾年下來,
有其固定客戶群,
這些客戶也許就是喝咖啡,
不論是上癮、喜歡滿室咖啡香或者是附庸風雅,
總之就是有人買,
至於得不得名、合不合其他人口味,
那不重要。

所以蛙蛙初步認為東山咖啡基本上符合長尾理論,
滿足小眾、多樣,
與大眾市場是截然不同的市場型態,
它很花精神(每個人都要找出自己的一套),
但花樣很多,
可以讓人找到適合於自己的口味,
而不是只看到比賽得名的豆子,
畢竟,
那只是眾多口味中的一種被拿出來做為標準的口味。

咖啡的生豆在適當的環境可以儲存很久,
因此咖啡也比較沒有當季不當季的問題,
很多店家都是豆子不夠用了才炒,
然後一個月內用完。
蛙蛙覺得這種沒有形成整合行銷的情形,
相當類似「生物多樣性」,
也與生態系特性:自我設計、自我組織的情形相同,
各自大鳴大放,
彼此互相競爭又互相觀摩學習,
自然而然會演變出一種自我調適的動態平衡,
反而不容易因為市場口味的丕變而陣亡,
蛙蛙認為這就是東山咖啡的特色。

題外插一曲,
東山咖啡店的老闆普遍認為便利商店的咖啡有夠難喝,
可是蛙蛙說:它們一天可是幾萬或幾十萬杯在賣...
就沒話了。

再題外插一曲,
東山咖啡店的老闆普遍認為台灣其他產區的咖啡不好喝,
可是縣農會祕書說:在林邊種的平地咖啡沒滋沒味,仍然賣得掉...

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東山咖啡有自信,
卻不是很深入市場機制,
也不是很瞭解北部一級戰區的訴求。

蛙蛙覺得這樣就好,
因為經過整合行銷後會抹掉美好的小味道,
而蛙蛙在整個調查訪談的過程中,
突然覺得東山和之前在德國altenahr的葡萄酒區好相似,
每一個酒庄種的都是Riesling品種的白葡萄,
但各家酒庄都有各自的風味,
量雖少但也可滿足小眾,
在其間每家試飲,
應該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的口味,
而且每隻酒也不貴...10歐就算是中高檔了,
在這裏...不用參考神之雫/神之水滴。

重點是,
在品嚐咖啡或葡萄酒的過程中,
可以和老闆非常親密的互動,
這完全是整合行銷做不來的事。

寫這麼多,
好像沒有直接回答到小哈的問題,
拍謝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