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研討會訊息-2012年社會管理系統國際研討會 -災害防救及重建管理(20120502-0505)

這個研討會時間還早,
但論文摘要很快就到期了...20120131...
看來要投稿的朋友手腳要快一點囉~
只是那註冊費...嗯~
讓蛙蛙考慮一下...

網址在http://www.tcri.org.tw/ssms ,
有興趣的朋友請自用~





蛙蛙
20120113在台南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2011年冬至(20111222)

今天是民國100年的冬至,
雖然是「冬天到了」的意思,
但是後面還有小寒、大寒兩個節氣,
還沒到最冷的時候,
不過冷氣團南下,
使得今天吃湯圓格外有氣氛~
再過2天就是耶誕夜(好像沒人在過行憲紀念日了...),
祝大家在這寒天凍地裏,
讓自己吃得暖暖、睡得暖暖、心裏暖暖、臉上也暖暖~

下面的圖片是故宮「受贈寄存書畫展」的圖片,
白白的、素素的、帶點綠,
有點符合台灣的冬天情景,
看這流水潺潺、林木翁翁,
水土保持做得不錯(職業病啊~)!
簡約、無慮、倘佯山林可是蛙蛙的期望~
也期望有一天台灣的山林能夠恢復成綠覆密布、少災多情的福爾摩沙~


蛙蛙
20111222冬至吃完湯圓在台南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水土保持法施行細則...心智圖化(20111222)

今天是冬至,
祝大家在冬天休養生息,
把一些在年中的不足緩緩補足,
讓中氣飽滿迎接明年的到來...

水土保持法施行細則的心智圖化,
之前在「土石流相關法規(20111126)」已經整理完,
同時也是「水土保持相關法規(20111116)」的一環,
但後來就一堆事情卡住沒有貼上來,
現在貼上來給大家參考(圖1)。


蛙蛙
20111222冬至在台南

圖1 水土保持法施行細則(原圖在這兒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天下雜誌PK「靠投票次數來提高投票率」的意見(20111216)

應該是不花那麼多時間在寫這些東西的時候...
工作做不完吶,
但看到天下雜誌的這個議題:
「PK:投票率越來越低,年輕人應該要提高他們的選舉投票次數?」
(http://topic.cw.com.tw/2011edu/debate03.aspx)
實在有一堆話想說...
簡單說就是手癢(欠打),
所以又花了點時間寫一串,
有興趣的朋友看看吧~


蛙蛙
20111216在台南

==========================================

雖然這是針對所謂「新世紀公民」,
針對的是偏向年輕族群,
但個人認為這個議題在設定上有問題,
因為並不是只有年輕人參與選舉,
難道活到現在這「新世紀」的老年人不是「新世紀公民」?

OK,
就鎖定在年輕族群好了,
但若以10年來區隔,
就可以分為時代背景差異很大的2個族群:
20-30歲,
以及30-40歲,
而這兩個族群對於公民活動參與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大部分可能還在唸書、當兵或初出社會沒有經濟基礎,
後者則可能已婚、任管理職或已賺到存到第一桶金。
這還是粗分,
若以3年或5年為一世代,
或以某某政策制度為界隔,
還可以區分出更多族群。

所以何謂「年輕人」,
難道他們是相同思想、作為或遭遇的嗎?
可以一體適用某種作法嗎?
這樣子的想法豈不是太簡化各世代、各年齡層甚或個人的差異嗎?
在社會講求多元化、生物講究多樣性的現在,
若以單一或少數幾個模式來「套」,
例如上FB、辦活動、請大咖站台、請正咩熱場、寄文宣...
這樣就能招攬「年輕人」?
或用某某方式就能提高投標率(如增加投標次數)?
未免把這個社會的人民意向與需求想得太簡單了吧!

其實要提高投票率,
或單就提高「年輕人」的投票率,
個人覺得很簡單,
就是增加參與及接觸政治的頻度。
這邊說的「政治」,
要回歸到它最原始的定義:
「政」是眾人之事,
「治」是管理,
因此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
而這種「政治」絕對不是「搞政治」的那種「政治」,
後者實際上是操弄、操作、操盤甚至帶抄襲,
也就是透明度不足甚至自己也搞不清楚,
先弄混水後好摸魚故稱「搞」。
試想如果眾人之事與管理眾人之事的方法都可以公開討論與辨證,
那政治家的角色實際上就是比較熱心、跑腿凝聚共識的那種人,
那公務員的角色就是維護眾人的共識所決定出來制度的那種人,
那政府的角色就是讓眾人的共識能夠順利推展的那種機構,
那民眾的角色就是參與討論並在形成共識後耐心等待結果自然成的那種人,
能做到這種程度,
還擔心「年輕人」的投票率低?

很可惜的是,
台灣雖然號稱「民主」,
但卻不是個人民能夠做主的地方,
只有在選舉的時候才會有候選人或政黨呼喊「做台灣的主人」,
平時呢?
尤其當土地徵收、環境議題、經濟議題在發酵蘊釀,
當有人在舉白布條抗議,
為自己、眾人及環境的生命、生活、生產、生態利益在爭取時,
「台灣的主人」究竟為孰?
如果什麼事情都要弄到總統那兒才能處理,
那咱還真需要多選幾個人來做總統(這倒是個好主意!)~
用「多核心」來提升效率。

過去黨派輪替,
雖有意識型態之爭,
但打高射炮的成份居多,
雖然有驚無險,
但卻造成政治議題的模糊失焦,
以及造成熱情支持者的政治冷卻,
年輕的世代難道就沒有看到、沒能感受到過往那種激情後的失落?
難道就不會在心中築起一道看不見的政治隔離牆而避免落入前人所墮入的輪迴中?

在網路上、在遊戲中、在書本裏、在大賣場或便利商店中,
年輕世代感受到的是瞬息萬變,
年輕世代卻又能處之泰然,
年輕世代習慣的是多樣化選擇,
年輕世代能夠展現或不展現自己的本色,
也能夠欣賞或不欣賞他人的本色,
這才是民主,
對於政治,
也應該要能夠選擇,
提供了選擇,
還怕人家不來嗎?
市場經濟已經體現了這個道理,
那政治就不能「市場化」?
德國的「海盜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藉由提高投票次數能夠提高投票率,
姑且不論在選舉技術上與成本上是否允許(傳統觀念總是防弊勝於興利),
卻無法達到「參與政治」的目的,
而且把「參與政治」限縮在「投票」上面,
這是非常可議的想法,
因為它把「民主」的方式單一化、單純化,
讓有心者更好操作、操弄甚至操盤,
然而真正該關心的不是「選舉」,
而是政治...管理眾人之事。
增加投票次數之舉措,
只是讓民眾更加得不到與他們自身最貼切議題的資訊罷了。

大選將屆,
蛙蛙在幾個月前就想到,
如果有那一組總統候選人敢說接下來執政的四年「無作為」,
蛙蛙一定投那一組。
什麼叫做「無作為」?
並不是老子的「無為」,
而是相對於現在的政府「實在太有作為」,
為了作為而作為、為了支票為作為、為了顯見不該為而作為,
蛙蛙期待這個國家機器能夠慢下來,
好好看看這塊土地與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究竟需要什麼?
好好看看過去的太有作為其真實的益本比和規劃的益本比究竟差異多少又如何改善?
好好看看整個經營管理的制度有沒有可以簡化與強化?
好好看看在眾人之事與其管理的訊息發布與透明度上還有多大的改善空間?
這些「作為」若以現有的政策推行標準來說,
恐怕不只是零分甚至是負分,
但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已經被一群眾人認為與自認為聰明且有權力的傢伙搞得虚羸羸,
能夠停下來檢視現在、想想未來,
未嘗不是件好事,
難道政府無作為社會就會倒退嚕?
蛙蛙不認為會,
因為政府的因素不過是社會的一部分罷了。

過去的執政方式與其在民主上留下的遺毒,
不知已經造成多少民怨、多少不便、多少國家稅收的浪費與超支?
如果能夠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讓整個執政風氣與行政觀念朝正向發展,
以台灣社會的這種活力...不進步都難,
而因為民眾參與的機率及負擔的責任都增加了,
大家也很容易掂量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的意見對自己的利益有多少影響,
不想參與政治...都難。


蛙蛙
20111216暗夜冷風在台南家裏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享受考試(20111214)

今天跟學生分享今年技師考試過程中的感想,
蛙蛙說第一天考完,
突然想到應該要「享受考試」,
結果學生都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
考試...哪能享受啊?
蛙蛙就進一步解釋說,
如果是考沒有壓力的考試,
或是把它當成模擬考...提早在學生時代就把畢業之後會當成求職壓力的考試先考掉,
或不論成敗、不計得失、不受生活壓力的驅使去考,
那不是一種享受?
雖然多花了點報名費、多蹲了幾天在考場,
可是那種臨場感會比到時候被家人或錢伯伯押著上場來得真實,
而且比較沒有抗拒。

蛙蛙自忖,
如果這個概念或想法在高中或大學時就有人跟我們說,
其實讀書的目標就會很明顯,
但蛙蛙絕對不是要鼓勵成為考試機器人,
而是透過考試,
讓我們得知社會的需求與脈動,
也讓我們早日能夠掂量掂量這書念一頁值多少錢...

很市儈嗎?
也許是,
但蛙蛙覺得很實際,
比起一堆人補這補那,
補到後來東西還是還給老師,
要來得好吧。
最起碼,
目標非常明確,
尤其在這個學歷不等於錢力(賺錢的能力)、博士還要被56K補助的時代。

人身難得今已得,
我們是為了很多目的才出生在這世上,
至於這些目的是不是被社會世俗觀念所矇蔽所掩蓋,
單看個人如何看這件事,
「唯有讀書高」的「高」字,
究竟是高尚、高等、高級、高傲、高雄(誤)、高攀(再誤)、高位抑或高視野,
隨人去解釋,
行行出狀元、業業有達人,
但唯有讀書這件事,
能夠讓我們以壓縮時間的方式,
擷取前人以生命換取來的知識與智慧,
或撫額稱慶、擊掌叫好,
讓生命的深度擴展至無限。

別把看書和念書搞混了,
這是兩碼事,
但如果能把這兩碼事都當成享受,
那離達人也不遠了。


蛙蛙
20111214在台南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研討會訊息-中華水土保持學會100年年會及會員大會暨論文宣讀(20111217)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將於100年12月17日,
在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視聽教室,
舉辦「100年年會及會員大會暨論文宣讀」,
議程如下圖1,
有興趣的朋友請踴躍出席~


蛙蛙
20111207在台南

圖1 研討會議程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100分的工作做到120分!!!???(20111203)

這是天下雜誌的一個辯論,
「在職場或學業上,把老闆或老師要求100分的工作做到120分,是負責的表現。你同不同意?馬上加入本次辯論PK!說出你的想法!」,
詳見這裏
蛙蛙也花了點時間,
把自己用專案管理角度所得到的心得整理出來,
共襄這個活動,
也把這的回應貼在下面,
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蛙蛙
201111203凌晨在台南

==========================================


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
把100分(雙方同意的範疇、時間、成本等)做到120分,
叫做「鍍金」,
也是不專業而且不道德的表現(講得很嚴重),
為什麼?
為每件事/每個專案都有先天上的範疇、時間、成本限制,
而因為做到120分,
就會造成範疇、時間、成本、品質、人資、風險等六大限制的變動,
簡單說,
說是讓原來可以在安排內做完的事情產生時間拉長、成本增加、品質不確定、人心惶惶、未知風險提昇,
試問,
如果沒有在對的範疇、規定的時間、預計的成本、規劃的品質、原來的團隊、原本評估的風險控制中完成任務/專案,
是連100分都沒有的(都掛掉了),
那來的120分?
所以稱為不專業!
又從「成長」的角度來看,
現在從100分做到120分(撐到120%),
下次呢?
就得從120分做到144分,
再下次呢?
就得做到173分,
我們不用算到第10次,
第3次就沒有人能受得了...
包含自己、跟隨自己的團隊,
以及老闆(因為他每一次都冒著更大的風險),
這就是不道德。
這樣子做,
老闆可能在頭幾次摸摸我們的頭說「辛苦了」,
我們自己設想我們會被摸幾次頭?

其實這個問題再被拿出來討論實在說是抄冷飯,
但也代表台灣在「做事的方法」與「做事的心態」這一塊的教育闕如,
我們的課本中從來不會教「如何做事」,
因為我們在念書念那麼久的過程中連「如何念書」都沒有被引導,
更遑論出社會需要的「如何做事」。

真正要做的是,
在通往100分目標的過程中,
包含自己、團隊成員及團隊,
都能夠在其中有所成長、增加默契,
學到處理狀況的經驗,
並詳細記錄下來供往後的自己及後輩參考,
人來來去去,
經驗卻永遠留存在組織中,
這就是所謂「組織流程資產」,
而每一次遇到類似的案件,
都能夠從組織流程資產中得到處理的方法,
都能夠在組織流程資產中加入處理的經驗,
一次一次地進步而「逐步完善」,
自然會讓自己以及團隊超過100分,
也會讓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很快樂、很想跟我們共事,
這才是做事的方法。

道理很簡單,
卻沒有在學校教,
教育體制仍然是培養單打獨鬥的人才,
而更多被抹煞掉的是能夠打群架卻沒能單挑的那一大群。

我們一直在談永續發展、永續利用、永續成長,
How to do?
連基礎教育都沒教,
還談啥永續?

再話說回來,
100分或120分,
究竟是誰來評定?
自己?老闆?
個人的想法是...所有參與及投入的人,
他們評分的平均,
是共識決的,
而非我們自己或老闆獨裁的,
因為現在的老闆上面還有公婆要侍候,
也就是廣大的客戶,
100分或120分究竟是誰說的算?
NOKIA的殷鑑不遠,
當可參考。


蛙蛙
20111203凌晨在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