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天下雜誌的一個辯論,
「在職場或學業上,把老闆或老師要求100分的工作做到120分,是負責的表現。你同不同意?馬上加入本次辯論PK!說出你的想法!」,
詳見這裏,
蛙蛙也花了點時間,
把自己用專案管理角度所得到的心得整理出來,
共襄這個活動,
也把這的回應貼在下面,
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蛙蛙
201111203凌晨在台南
==========================================
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
把100分(雙方同意的範疇、時間、成本等)做到120分,
叫做「鍍金」,
也是不專業而且不道德的表現(講得很嚴重),
為什麼?
為每件事/每個專案都有先天上的範疇、時間、成本限制,
而因為做到120分,
就會造成範疇、時間、成本、品質、人資、風險等六大限制的變動,
簡單說,
說是讓原來可以在安排內做完的事情產生時間拉長、成本增加、品質不確定、人心惶惶、未知風險提昇,
試問,
如果沒有在對的範疇、規定的時間、預計的成本、規劃的品質、原來的團隊、原本評估的風險控制中完成任務/專案,
是連100分都沒有的(都掛掉了),
那來的120分?
所以稱為不專業!
又從「成長」的角度來看,
現在從100分做到120分(撐到120%),
下次呢?
就得從120分做到144分,
再下次呢?
就得做到173分,
我們不用算到第10次,
第3次就沒有人能受得了...
包含自己、跟隨自己的團隊,
以及老闆(因為他每一次都冒著更大的風險),
這就是不道德。
這樣子做,
老闆可能在頭幾次摸摸我們的頭說「辛苦了」,
我們自己設想我們會被摸幾次頭?
其實這個問題再被拿出來討論實在說是抄冷飯,
但也代表台灣在「做事的方法」與「做事的心態」這一塊的教育闕如,
我們的課本中從來不會教「如何做事」,
因為我們在念書念那麼久的過程中連「如何念書」都沒有被引導,
更遑論出社會需要的「如何做事」。
真正要做的是,
在通往100分目標的過程中,
包含自己、團隊成員及團隊,
都能夠在其中有所成長、增加默契,
學到處理狀況的經驗,
並詳細記錄下來供往後的自己及後輩參考,
人來來去去,
經驗卻永遠留存在組織中,
這就是所謂「組織流程資產」,
而每一次遇到類似的案件,
都能夠從組織流程資產中得到處理的方法,
都能夠在組織流程資產中加入處理的經驗,
一次一次地進步而「逐步完善」,
自然會讓自己以及團隊超過100分,
也會讓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很快樂、很想跟我們共事,
這才是做事的方法。
道理很簡單,
卻沒有在學校教,
教育體制仍然是培養單打獨鬥的人才,
而更多被抹煞掉的是能夠打群架卻沒能單挑的那一大群。
我們一直在談永續發展、永續利用、永續成長,
How to do?
連基礎教育都沒教,
還談啥永續?
再話說回來,
100分或120分,
究竟是誰來評定?
自己?老闆?
個人的想法是...所有參與及投入的人,
他們評分的平均,
是共識決的,
而非我們自己或老闆獨裁的,
因為現在的老闆上面還有公婆要侍候,
也就是廣大的客戶,
100分或120分究竟是誰說的算?
NOKIA的殷鑑不遠,
當可參考。
蛙蛙
20111203凌晨在台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